1
有一种人,终其一生都在寻觅与他匹配的路;还有一种人,热爱着脚下的每一段路,哪怕再多泥泞,他也能走出风采。
热爱他所经历的,不遗余力地对待他所热爱的。
“必须当农民的话,我就要做最好的农民。”
少年的马康华,面对陷入困境的家庭,放弃了学业,选择帮助父母挑起家庭的重担。白天里,这个刚从学校走出来的少年,凭着满身干劲可以拿到全村最高的工分。收工之后,这个少年还要给自己安排好满满的农业广播课程。
“第一年里,我就做到了,至少在我们村,我是最厉害的农民。别人干不了的活我可以,别人不懂的知识我知道。”他笑着说。
优秀的人,把他放在哪里,他都会发光。
他被杭州春江棉纺织厂招做电工。
虽然正值青春飞扬的年纪,但是身边喝酒嬉戏、谈情说爱的声音却从来不能影响到他。休息的时间里,陪伴他最多的是那本《电子技术》。
也许,在那个遥远的年代里,就已经注定了这个少年未来的成就。
马康华与法律行业的缘分起源于浙江广播电视大学法学系。
在那个“有稳定工作就很好”的年代,马康华从没放弃过“学习”这个最初的梦想。
1988年,在马康华电大毕业的同一年,首届全国律师资格考试可以报考了。“那个时代的律师资格考试是对单科和总分都有要求的。一共五门,每一门都必须及格才行。”他回忆说。
那一年的律考,因为一个科目难度过大,考场上坚持到最后的人屈指可数,而马康华就是其中之一。
“没想别的,就是要坚持。”他说。
因为坚持,他通过了首届律考,正式踏入法律行业。
法律界新人在执业初期都要吃几年的苦,这可以说是业内共识。在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第一批拿到职业资格证的年轻人,面对的问题一点都不比现在少。
那时候,律师事务所是司法局的一个部门,没有编制的人,通过了职业资格考试,也是不能做律师的。以往通过努力实现目标的做法,面对这样的规则也不得不停下来。青年时代的他,站在那个路口,也曾犹豫。一条路,去律所工作,办案子,但没有任何收入。另一条路,回到纺织厂做法律顾问,工资待遇比照之前只多不少。
但他并没有犹豫多久,他选了第一条路,那条需要披荆斩棘,负重前行的路。这条路崎岖艰难,但他依旧热爱着所经历的一切,并坚持学习。
又或者说,在学习这条路上,他总能走在前面。
他在工作期间自发攻读浙江大学法律专业本科学位。几年后,司法部要求执业律师必须在几年内全部达到法律本科学历。而这时的他,早已拿到了浙江大学法律专业本科的毕业证。
两年后,马康华继续攻读硕士学位,虽然因为英语基础的原因,他失败了两次。但他不觉得沮丧。因为两年的备考过程,让他彻底夯实了法学理论基本功。
“热爱当下的职业,确立目标,坚持不懈的学习,这就是成功。”他说。
“直到今日,我也跟年轻人一样不断学习充电,足迹遍布北京、深圳、南京、厦门等好多地方。所以到现在不仅不落伍,还在行业中领跑。每次参加学习的人当中,几乎总是我年纪最大。学习的内容有中国人民大学刑辩班,有中国法学会举办的股权并购,破产重整清算,新三板上市法律服务等等。最后慢慢集中到企业家刑事法律风险防控及商事犯罪辩护,了解了各类商事领域的相关法律知识,对商事类犯罪的辩护就能做到驾轻就熟触类旁通。”
2
2000年,是圣港元年。
马康华与三位从浙江大学离职的教授共同创办浙江圣港律师事务所。
21世纪初,正值中国经济腾飞,各行业均在野蛮生长的时候,律师的执业环境远比现在复杂的多。那个时期杭州的律师事务所以“摊位制”为主,也因此,律师的流动性很大。
圣港律师事务所在时代的波涛中生长着,圣港成员一度达到四十多人。2006年,圣港所更是与浙江大学城市学院法学院确定了长期合作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