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季来临,众多高校毕业生翘首以盼,准备踏入社会一展拳脚,开启新的征程。但从“在校生”转换成“社会人”,并非一个简单的过程。对社会经验较少、法律风险意识不足的毕业生来说,学会识别、规避就业中的刑事“陷阱”,将成为毕业生的必备技能。
01
平台求职的“陷阱”
北方某高校的应届毕业生小军,向往人间天堂杭州的醉人美景,通过某求职软件应聘到杭州某网络公司,被录用为公司的话务员。工作内容是通过电话联系潜在客户并约至公司,由部门主管接待并发展客户成为公司会员。公司会为客户办理信用卡,用于低价购买公司网上商城的商品。每为公司拉拢一位客户,公司就会给小张一定比例的提成。这份看似轻松又高薪的工作实则隐藏着巨大的刑事风险,小军入职后不久,因客户报案,公司上至老板,下至普通员工均因涉嫌诈骗被刑事拘留。
摄影 | 陈绮贞
互联网+时代,求职平台鱼龙混杂,招聘岗位种类繁多,虚实交错。对于那些高薪又缺少应聘条件、简化招聘方式的公司,大学生求职时务必擦亮双眼,慎之又慎。在应聘过程中要尽量了解公司整体情况和经营模式,及时识别风险并采取各种措施保障自身安危,包括但不限于报警、保留和固定证据,在沟通中要求公司作出解释和说明等等。
02
创业路上的“高压线”
小林在毕业后,选择自主创业,成立了一家投资公司,主营与贷款相关的业务。对公司的业务来说,客户的信息资料是非常重要的资源。在一次聚会上,小林了解到同学小武在一家企业担任医疗顾问,手上掌握了大量合作医生的个人信息。小林便与小武商量,试图获取客户信息资料,不料被小武拒绝;但在小林多次要求下,小武碍于同学情面,终把个人信息透露给了小林。不久之后,因涉嫌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两人双双被拘。
摄影 | 曹迪
看似日常的同学聚会,也能“聊”出刑事风险。根据刑法之规定,违反国家有关规定,向他人出售或者提供公民个人信息,情节严重的以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论处。老同学之间的“友谊”,虽然没有互利的“交易”,但依然触碰了刑法的高压线。选择创业的毕业生,不可不慎。
03
"套路贷"的噩梦
应届毕业生小胡因刚入职手头拮据,便想通过网贷解决“经济危机”。经朋友介绍,他从某借贷App中借了8000元,扣除1000元手续费,实际到账7000元,借款期限为30天。本想第二个月还清,但还款日将至,他的工资所剩无几,无力偿还。此时,他突然发现App“欠款金额”下方,有一个“推荐”栏目,推荐的是另一借贷App。他便再次借贷,用新借贷补还旧借贷,同样为期30天。然而每到还款日,小胡均无力还款,便不断通过推荐的App借贷,反反复复,最终导致债务像滚雪球一样,压得他喘不过气来。网贷人员还找上门来,威逼小胡和其父母签字确认债务,给小胡一家带来沉重的还款压力。
毕业生初入社会,工资不高,但生活开支明显上涨,不法分子巧立名目给毕业生设置“套路贷”,让人防不胜防。现将警方在办理案件中所总结的套路贷之五大特征分享给广大毕业生,用于识别、规避风险。
摄影 | cocu刘辰
一是制造民间借贷假象。犯罪嫌疑人对外以“小额贷款公司”为名招揽生意,与被害人签订显然不利于被害人的合同,有的还要求办理上述合同的公证手续。
二是制造银行流水痕迹,形成“银行流水与借款合同一致”的证据。有的犯罪嫌疑人刻意让被害人抱着提取出的现金照相,制造被害人已取得虚增款额的假象。
三是单方面肆意认定违约,并要求全额偿还“虚增债务”,“虚增债务”往往大于本金数倍甚至数十倍。
四是恶意垒高借款金额。在借款人无力偿还下,犯罪嫌疑人介绍其他假冒的“小额贷款公司”与借款人签订新的更高数额的“虚高借款合同”予以“平账”,进一步垒高借款金额。
五是软硬兼施“索债”,滋扰借款人及其近亲属的正常生活秩序。
对于毕业生来说,刑事风险并非遥不可及,道路千万条,守法第一条。识别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规避与降低法律风险是自我保护的有效武器。不管在求职还是生活中,要多用“法眼”观察,多用“法律”思考,谨慎甄别,理性选择。
End
封面图片来自于摄图网,基于VRF协议。
圣港所·格致刑事团队 由浙江圣港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吴惟明律师领衔,携精通刑事专业领域的律师组成。以刑事辩护与代理、刑事法律风险防控为两大核心业务,承办过多起有重大影响力的刑事案件。团队重视律师之间的专业协作,致力于打造专业化、优质化、精品化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