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中国聚焦:网络举报多处开花倒逼中国反腐制度创新

日期: 2012-12-11

  继“表叔”、“房叔”、“雷人”等一批违纪腐败官员因网络举报落马后,近期又有人士通过微博实名举报地方高层官员,引发更为强烈的关注。 
  观察家们指出,互联网上正在掀起一股力量无可估计的反腐热浪,并倒逼反腐制度创新。 

隔开共十八大之后,借力中央高层惩治打击腐败的决心,中国“网络反腐”多处开花,20多天之内,十多名被查官员中超过半数与网络举报有关,引发一波又一波网络围观热潮。 

  11月20日,重庆市北碚区区委书记雷政富因网络举报不雅视频被曝光。11月23日被免去职务并接受立案调查。被网民称为“秒杀”。 

  雷政富被免职的一天后,黑龙江双城市人大代表、双城市工业总公司总经理孙德江被女记者网络实名举报,称受到孙要挟,与他保持不正当关系,双城市纪委成立调查组调查。随后,孙德江被终止人大代表资格,并被免去双城市工业总公司总经理职务。 

  几天后,山东省农业厅副厅长单增德被情妇公开承诺书,山东省纪委已立案调查。 

  12月1日,广东顺德公安局副局长周锡开被网民举报称,周有价值上亿的住宅及商铺,纪委介入调查。 

…… 

  网民举报,借助网络力量形成舆论压力,司法跟进调查、挖出贪官,这一新型反腐模式近段时间里“打倒”一批贪官,似乎一夜之间成为中国反腐生力军,腐败官员闻之色变。 

  如火如荼的网络反腐正倒逼中国反腐机制创新。 

  广州市纪委常委、新闻发言人梅河清说,针对近期出现的“房叔”事件,广州市纪委监察局正着手整合公安、工商、国土房管、税务等部门信息资源,建设腐败信息快速发现系统。 

  梅河清说,利用信息共享平台,加强数据的智能比对和筛查功能建设,从中发现反腐工作线索,让“房叔”们无处遁形。 

此外,官员财产申报制度试点工作也已经在广东开展。广东省委常委、省纪委书记黄先耀说,广东省纪委分别在粤北和珠三角地区各选择一个县和一个区,开展领导干部家庭财产申报并在一定范围公示的试点工作。 

  黄先耀说,广东还将从2013年起推行考察对象廉政报告制度。考察对象在接受组织考察时,要如实填报个人家庭财产、投资经商、廉洁从政等情况,并以适当方式在谈话对象中公开。“只要发现有不如实申报问题的,一律先停职再调查。” 
  这个省的珠海横琴今年还成立了全国首个集纪检、监察、反贪、审计为一体的廉政办公室。黄先耀说,设立廉政办,将更好地整合基层相关部门职能,凝聚反腐倡廉工作力量,形成“一个平台办公,多双手抓落实”的“一体化”防治腐败新格局。 

  中山大学政务学院副教授张紧跟说,连续发生的数起“网络反腐”事件,说明了广大人民群众参与反腐败的热情高涨。只有把反腐工作的关口前移,通过官员财产公示、推进政务公开、健全反腐立法等制度建设,创造条件让人民监督政府,才能避免因为腐败导致“人亡政息”。 

  一些省市正在探索建立法治渠道,规范网络反腐举报,用法律武器保护网络“报料人”,而恶意、不实的举报也要承担相应法律责任。 

  安徽省各级政府则正在从简政、放权、让利入手,推进新一轮政府职能转变,以限制公权力,防止权力寻租。 

  “近年来很多网络曝光的腐败案件归结到一点,就是权力还没有得到有效制约和监督。因此,反腐败的核心还要在‘防’字上大做文章,实现从被动反腐到主动防腐的转变。”安徽省委党校教授郝欣富说。 

  中隔开共中央党校副教授吴辉指出,网络反腐是公民参与反腐直接的、有效的重要途径,政府与网民形成了良性互动。但是不可否认,它只是制度反腐的一种补充。 

  已经有社会舆论反思,网络举报鱼龙混杂,虚假信息容易误伤当事人,有时更会出现偏离法制轨道的“民意审判”,影响司法公正。同时网络举报往往以“二奶”、“小三”、“内斗”等内容开道,伴有利益纠葛,甚至恶意攻击,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反腐的严肃性。 

安徽省社会学家王开玉指出,必须看到,网络举报热的背后,暴露出目前举报机制不健全、举报渠道不畅通、“举报成本”太高昂等体制机制问题。 

  专家们普遍认为,网络反腐尽管具有“神奇”的力量,但不应成为反腐常态。中国的反腐重任更不应依靠“运动式反腐”来实现。网络反腐与制度反腐协同发力,才能达到更好的效果,其中制度反腐仍然需要发挥主力作用。 

  吴辉建议反腐制度法治化,包括制定法律保障对举报线索限时回应以及举报人安全;颁布行政程序法,规范整个公权力运作程序,包括一把手决策程序,以预防腐败。 

  “省以下分散到各个条块和系统中的反腐机构应该重新整合,每一级政府保留一个机构,受省级政府垂直管理,保持完全独立性,以提高反腐工作的效率。”王开玉说。 

地址:杭州市滨江区科技馆街1600号银泰国际39楼

电话:0571-87086673 0571-87017226

邮箱:sg_public@zjsgls.com

备案号:浙ICP备17049579号-1浙江圣港律师事务所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20 . All rights reserved.技术支持:e律师